
手腳麻木是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症狀,當人體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、睡姿不正確、懷孕等情況下,會使血液循環暫時受阻,導致肌肉神經暫時缺乏能量供應,進而產生手腳麻木,又稱為生理性麻木。
但當手腳麻木情形超過一天無法緩解,極可能是疾病的早期徵兆,大幅提升病理性麻木的機率,常見的疾病前兆包括中風、糖尿病、頸椎疾病、腕隧道症候群、坐骨神經痛、末梢神經病變、雷諾氏症等。假如在精神異常緊張的情況下,如過度換氣症候群、恐慌症等,也可能造成手腳異常麻木。
脊髓空洞症發病初期除了出現上肢麻木無力,還會伴隨眩暈、噁心、嘔吐、步態不穩等症狀。核磁共振可幫助醫師判斷空洞嚴重程度,以及疾病為先天或後天造成。
為什麼會造成手麻?麻、痠和痛的差別?

「麻」常見原因為神經受到壓迫,但有的人也會以痠、痛表現,會有上述差別,通常與神經壓迫的程度有關。
第一級:壓到神經邊緣,最痠最痛,但最快改善
一般人的肩頸痠痛,通常是第一級,有可能是肌肉緊繃、姿勢不良等原因,造成神經被卡住,也有可能是骨刺壓迫,造成神經本身的血液循環不良。通常透過復健治療及休息能達到緩解。
第二級:壓到神經實質,最麻但不一定痛。肌肉稍無力,且會愈來愈無力
若是出現「麻」的症狀,屬於第二級,受傷程度也較嚴重,需要立即進行復健治療並矯正姿勢,避免神經被壓壞,嚴重的情況可能需要手術。
第三級:壓到整個神經,可能不會痠、痛、麻,但會很無力
第三級壓迫會造成整個肢體無力,嚴重者則會大小便失禁,因此若是有嚴重無力的狀況,務必趕緊赴醫檢查,通常需要開刀來進行神經減壓,也容易遺留長期的後遺症。
疾病「麻」部位介紹

中風:單側手麻、腳麻,伴隨臉、身體半邊麻木
當身體某一側出現全身無力、麻木感,便可能是腦中風造成。當做日常生活的動作時,突然單側手腳發麻,或是隔天一早起床,左半邊或右半邊麻木,連同臉麻和口齒不清,甚至半邊手腳沒有力氣,就很可能是中風,若出現類似情形,須立即就醫。
好發族群:45歲以上男性、55歲以上女性、罹患慢性疾病(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腎臟疾病等)、不良生活習慣、服用特殊藥物者(如抗凝血劑、心血管用藥)
建議科別:神經內外科

糖尿病:腳比手更麻,刺痛感對稱分佈
麻木感比較特別,範圍侷限在手掌、腳掌,但因雙手距離心臟比較近,麻木情形較輕微,反而雙腳較為嚴重,且身體兩側麻木感對稱分佈。這一類的麻木感像是戴上手套、穿上襪子一樣被「包圍」產生疼痛、刺痛、酸麻感。
因為麻木感通常由手指、腳趾開始麻,代表末梢神經正在發炎,像是糖尿病、慢性腎臟病這類會引起末梢神經病變的疾病,很有可能會出現上述症狀,而且會慢慢越來越惡化。
好發族群:血糖控制不佳、遺傳、懷孕時罹患妊娠糖尿病
建議科別:家醫科、一般內科、新陳代謝科

頸椎疾病:肩膀痛合併單手麻
如果是單側肩膀痛合併手麻,且麻木感以輻射方式由肩膀傳至手指頭,則神經被壓迫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在頸椎,像是頸椎椎間盤突出,或頸椎骨刺造成。
椎間盤突出會引發肩頸、手臂出現痠、痛、麻、無力,甚至會覺得頸部、手臂有電流通過或螞蟻爬過,及刺痛的感覺,所以如果只有肩膀痛合併單側手麻,很可能就是頸椎病變造成神經損傷。
好發族群:長時間使用頸部者,如:低頭族、運動員。
建議科別:神經內外科、骨科、復健科

腕隧道症候群:只有手腕以下麻,以大拇指和食指為主
因為手腕使用過度,導致「腕部的屈肌側腕束帶」壓迫到正中神經,所以會覺得又刺又麻。而正中神經會經過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和無名指,尤其是大拇指、食指,就容易出現特別麻木、刺痛的症狀,嚴重的時候甚至會造成虎口的肌肉萎縮。
騎摩托車無力、拿東西無力、晚上睡覺時被麻醒,都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的警訊。
好發族群:長期使用手腕活動,包括理髮師、廚師及打電腦、提重物、使用電動鑽土器,或是懷孕婦女後期因手腕水腫壓到神經
自我檢測:
- 將雙手平舉到胸前,做「合掌膜拜」的動作。
- 兩手往內折、改成「手背碰手背」,維持一分鐘。
- 如果手開始出現刺痛或麻木的感覺,那隻手很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。
建議科別:神經內外科、復健科、骨科

坐骨神經痛:臀部合併腿部出現痠麻
最常發生問題的位置是下背部第四、第五節腰椎間,以及第五節腰椎與薦椎間,常見原因包括椎間盤突出、椎孔狹窄壓迫到坐骨神經,引起臀部痠痛或下肢痠麻的情況。
好發族群:老年人、經常搬重物、肥胖者、長時間久坐或姿勢不良者、糖尿病患者
建議科別:神經內外科、骨科、復健科

雷諾氏症:天冷時手指會發麻
對寒冷或情緒壓力明顯的血管過度反應,肢體末梢會有界線分明的皮膚變色,且因缺血變成白色、紫色,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組織壞疽,最後導致截肢。目前認為的致病機轉是肢體末梢及皮膚表面的小動脈產生局部缺陷,以致對刺激產生不正常的血管收縮,造成肢體末梢發紺。
好發族群:原發性雷諾氏症好發於15~30歲女性及有家族史的病人,續發性雷諾氏症通常合併免疫系統疾病、 心血管疾病或血液腫瘤
建議科別:過敏免疫風濕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