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32: 年輕人和年長者發生下背痛,原因可能大不同?

下背痛可說是文明病,台灣高達 80% 的成年人有過下背痛經驗,下背痛依照疼痛時間可分為急性下背痛(小於6週)、亞急性下背痛(6至12週)與慢性下背痛(大於12週)。

年輕人(20~40歲)經常出現的急性下背痛包括肌肉拉傷、韌帶拉傷、輕微的椎間盤突出、小面關節拉傷、骨盆前傾等。亞急性下背痛最常見的原因為椎間盤突出,而慢性下背痛通常是椎弓斷裂、椎弓解離等造成。

40歲以後常見的急性下背痛原因,主要是腰椎壓迫性骨折、肌肉拉傷、腰椎韌帶拉傷。慢性下背痛包括骨鬆壓迫性骨折、脊椎滑脫、椎孔狹窄、椎間盤退化、腰椎骨刺等。

目前治療下背痛的方式分為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,保守治療包括休息、冰敷熱敷、藥物治療、物理治療、針灸、局部注射、使用護具等。若是脊椎有結構性問題,或是出現嚴重神經學症狀的病人以及復健治療超過三個月沒有改善,就會考慮手術治療,像是椎間盤突出、脊椎骨刺、脊椎滑脫、脊椎狹窄等。

至於採取哪一種方法開刀:內視鏡手術,顯微手術,微創或傳統手術,就需要評估病人脊椎問題的病灶以及長度,來決定最適合的手術方法。

開完脊椎手術後大部分都需要穿背架一到三個月,來讓肌肉韌帶重建及骨頭癒合。這段時間依然要持續運動,才不會造成下肢肌力流失,造成長久的後遺症。並且要配合攝取高蛋白飲食,來增加軟組織的重建強度。

如果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沒有解決,復發機率非常高,也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。建議民眾若要預防下背痛,平時應訓練腹部、背部的核心肌群,才能避免肌肉拉傷,進而產生疼痛。

1 則留言

  1. 很不幸ㄟ,身體已經有慢性疾病,現在又脊椎骨刺,膝蓋軟骨缺損,很煩惱

留言功能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