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27: 長期慢性疼痛吃藥都無效,有哪些疼痛常見的介入性治療?

當疼痛持續3個月以上,且反覆發作,就是所謂的「慢性疼痛」,可能是發炎、癌症、慢性疾病、神經類疼痛引起。由於慢性疼痛最大的問題是造成活動力下降,進而造成情緒憂鬱、生理功能衰退,所以當藥物、物理治療、心理治療等方式都無效時,就須進一步考慮介入性治療。

1. 神經阻斷術
神經阻斷術是把藥物注射至神經纖維周圍,產生暫時性或永久性的阻斷神經功能,也能確認該神經學症狀是否因目標神經根引起,兼具確定診斷和治療的功能。進行神經阻斷術時,患者須趴在床上加上局部麻醉,並以一根極細小的電極針,透過X光機或超音波影像導引,在不影響神經的情況下將針準確放至目標區域,再將藥物注射於目標神經或關節腔周圍,以阻斷或緩解疼痛,手術幾乎沒有傷口,就像一般打針注射一樣,術後觀察行走無礙即可返家,可以在門診或是開刀房進行。

2. 脈衝式無線射頻
不同於一般高頻燒灼,脈衝式射頻是用約42 °C左右的溫度間歇性刺激神經,所以不會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。利用調節神經傳遞的方式,來降低神經激發的強度以減少疼痛,可以避免破壞神經造成的不適,以及神經支配處的麻木感。但是先決的條件是定位準確,所以都需要進入開刀房利用X光機來確定位置,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。

3. 脊髓神經刺激器
脊髓神經刺激器類似心律調節器,以微量電波刺激脊髓神經,減少疼痛的刺激訊息傳到腦部來改善慢性疼痛的程度。會在患者疼痛位置之上的脊髓背側放入一條細小的電極導線,並連接埋於下腹部或者鎖骨下的神經刺激器,透過小量電波的持續釋放來抑制從患處傳送至腦部的疼痛訊息,達到止痛效果。通常要先進行二次手術,第一次是測試效果,若有達到止痛的效果就會進行第二次植入手術。最大的問題是電池蓄電的問題,正常使用約五到八年要換一次電池。

4. 脊膜腔內輸注幫浦
針對頑固性癌症疼痛患者,將一個永久性的導管在影像導引下放入脊髓腔內的適當位置,再將導管連接到肚皮下方所植入的微電腦幫浦,幫浦內的嗎啡就可以經由導管注入至脊椎腔內。因為可以直接從脊髓腔給藥,用藥量可以減少到1/300,副作用也比口服或注射止痛藥小很多,並且能控制藥物釋出速度及劑量並持續一段時間,患者有額外需求時也方便自行控制。需要去開刀房做植入性的手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