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台中一名65歲王老闆原本熱愛出國旅遊,近年來卻因走路像企鵝般左右搖晃,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、彎腰撿東西手抖個不停等症狀,因而變得鬱鬱寡歡,家人不捨下陪同就醫,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「正常腦壓性水腦症」,立即施行腦室腹腔式引流手術後,王老闆拾回健康,也重展笑顏,直說下個月要繼續環遊世界!
王老闆的太太笑說,先生極富冒險精神也熱愛旅遊,即便曾經歷多次生死劫難送醫,但當術後躺在醫院休養時,總是迫不及待規畫下一次旅遊,如王先生就曾為了摘一顆芒果從樹上摔下來,導致短暫失智,而十幾年前也曾歷經腦中風、開心手術,但出院後仍繼續和友人四處趴趴走。
王老闆本人則表示,因現在處於半退休狀態,經常早上上班,下午安排出遊,但近兩三年來開始步態不穩,沒走幾步路便會喘,在辦公室連走個三公尺應門都嫌累,有時候彎腰撿東西,不僅臉部脹紅,手更不停顫抖,又因經常小便來不及,造成家人清理上的麻煩,讓他有苦難言,逐漸足不出戶。
亞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表示,王老闆的症狀為典型「正常腦壓性水腦症」,常伴隨失智、失禁、步態不穩等問題,卻是少數可經由手術治療可逆的腦疾病之一,發病原因為人體腦內正常腦脊髓液維持在80至150CC,而每天人體會製造出450至600CC,在正常狀況下,腦脊髓液會從「脈絡叢」分泌出,而從「靜脈叢」回流被人體吸收,一旦吸收不完全,就會逐漸形成腦室積水,即所謂的水腦症。
林志隆指出,「正常腦壓性水腦症」好發於65歲以上患者,有三高及發生腦梗塞、腦外傷、腦出血、感染及接受過腦手術的患者更是高風險族群,因王老闆患有三高,且過去曾有腦外傷及中風的病史,更容易罹患此症,若不及時治療,恐造成嚴重失智、步態不穩及尿失禁的現象,此疾病臨床上也常與「帕金森氏症」及「阿茲海默症」混淆,容易造成延遲性治療。
林志隆強調,經由「可調式」腦室腹腔式引流手術,把多餘不能吸收掉的腦脊髓液引流到腹腔去吸收,不但可從體外控制腦壓,調控腦脊髓液引流量,減少患者接受更多的置換手術,更可以減少患者因姿勢的改變而造成腦壓的變化,影響腦脊髓液的引流。
林志隆呼籲,雖然水腦症無法預防,但若平時建立良好生活習慣,則可避免腦部退化,如少菸酒、適度運動、控制三高等,因「正常腦壓性水腦症」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,若能在腦神經被壓損前,及時引流腦脊髓液,則能改善患者步態不穩、失禁、失智等症狀,不僅減輕家屬照護負擔,也能大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