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位於美國芝加哥,被譽為外科醫生必造訪的「國際外科博物館」總部,1日在衛福部、外交部及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促成下,舉辦台灣醫療特展,除介紹健保制度、AI醫療應用、台灣自製創新醫材外,也將各國傳教士醫師來台診療事蹟、台灣投入國際人道援助成果與各界分享,館內外飄揚國旗,見證醫療無國界真諦。
負責籌辦台灣外科醫療博物館特展的「國際外科學會」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林志隆(現為亞大醫院外科部部長)表示,該學會創立迄今已經84年,總會設於美國芝加哥,會員涵蓋全球上百個國家、8,000多名醫生,是獲「世界衛生組織」(WHO)認證的國際性學會,我國不僅是創始會員國之一,也可代表出席WHO大會,提昇國際能見度。
為了感謝百年來多位外籍傳教士遠渡重洋來台播下醫療種子,以及紀念國內台籍醫療前輩的努力,主辦單位精心製作每位醫師的付出事蹟,及展示其曾使用過的器械及文具,例如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衛醫師、台東基督教醫院譚維義醫師、嘉義基督教醫院戴德森醫師等人,表達台灣從未忘記這群宛如上帝派來拯救貧病人群的天使。
另外,中研院魏福全院士(前長庚醫學院院長魏福全) 所領導之顯微手術團隊,三十年來共完成近二萬二千個病例,為世界之冠;被譽為「台灣換肝之父」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,所創下1800例的換肝案例,目前仍是亞洲之最;高醫關皚麗教授不僅當選國際外科學會總會理事長,亦帶領全台灣醫師持續進行人道國際醫療援助,同樣也吸引在場人士的目光。
林志隆強調,除了介紹外籍與台籍醫師們的篳路藍縷過程外,館內也陳設了早期醫療資源不足的器材,諸如病歷繕打機、腳支撐架等,來見證那段艱辛的過程,如今國內已有足夠的醫療水準與設備資源可以援助國際醫療,因此展覽中也詳述台灣近年來援助全世界20多個國家醫療活動的點點滴滴,「要讓世界看到台灣的成就及回饋」。
駐芝加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黃鈞耀也強調,國際外科學會博物館每年約有4-5萬人次參訪,曾獲國家地理雜誌、紐約時報及時代雜誌等主流媒體報導,希望透過台灣外科醫療博物館的成立,讓國際對台灣醫學成就與推動國際參與,有更深入的瞭解與支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