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鴕鳥男」蹲下頭埋雙膝才舒適 脊髓空洞長度超過30公分

家住屏東的33歲陳先生熱愛攝影,高中畢業後以攝影為職志,但卻長期飽受頭痛之苦,七年來每當病情發作,必須蹲下將頭埋在雙膝間才能緩減不適,今年五月狀況加劇,不但喝水常會嗆到,甚至無法嚥食,醫師診斷後查出罹患「脊髓空洞症」,經台中、高雄兩地醫師聯手,術後恢復良好,他期盼早日重拾興趣,繼續記錄人物的真善美。

陳先生表示,自己18歲時曾因車禍動過腦部手術,但因腦部瘀血,導致頭部時常脹痛,術後狀況並不理想,隨後他發現自己站立半個鐘頭就受不了,必須每15分鐘蹲下後將頭埋在雙膝間才能降低腦壓,且右手經常麻木、無法上舉,症狀從小拇指逐漸延伸到無名指,甚至連行走都需要旁人攙扶,生活極為不便。

這樣的狀況持續七年多,他因無法舉起攝影機,幾乎快放棄攝影這項興趣,直到今年五、六月,陳先生連喝水也會嗆到,八月時更無法吞下食物,先在屏東某醫院看診,連續打了幾天營養針,狀況仍未好轉,只好趕緊轉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診。

經由神經外科關皚麗醫師診斷,陳先生罹患罕見的脊髓空洞症,在關皚麗的推薦下,患者轉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,由該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進行手術。

林志隆指出,由於陳先生之前曾有神經創傷的經歷,易造成神經沾黏的情況,以致形成創傷後之脊髓空洞症,空洞範圍從頸椎延伸至延腦,長度超過30公分,是他21年來「開過最長的脊椎空洞症手術」。

林志隆說,一般脊椎空洞程度超過一公分、且有神經症狀就必須立刻開刀,

而陳先生忍耐這麼久,隨時都有致命的可能,也由於患者脊椎沾黏及空洞範圍太廣,所以無法用傳統引流手術解決空洞問題,改以自創的「空洞-第四腦室」引流手術,重建腦脊髓液的循環,以減少脊髓壓迫所造成的不適。

林志隆說,陳先生術後立刻感到頭部疼痛減輕,右手肌力增加,可以開始自行活動。此案例藉由跨院合作,讓患者能夠及早開刀得到更好的治療,日後的術後回診,也可以就近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,

陳先生感激地說,幸好遇到兩位醫術精湛的醫師,解決他長久以來的困擾,也讓他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。

陳先生說,他平常喜歡拍人物照,認為能夠藉由光線調配,拍出人物的真善美,便是攝影最高的境界。他說每當拍照遇到困境時,總會想辦法突破,拍出別人無法做到的畫面。他也藉由這次的經歷激勵自己,無論碰到多少病痛,只要保有信心,一定能夠戰勝病魔。

【小字典】何謂「空洞-第四腦室」引流手術?

傳統的脊椎空洞症手術,是在脊椎積水的部份插入一小截管子,讓水從管子流出去。但此法易破壞該脊髓附近神經,即便患者痊癒後,仍會有後遺症發生。「空洞-第四腦室」引流手術,藉由在第四腦室和脊椎連接的部份插入引流管,讓整條脊椎的積水從引流管流出去。雖然此手術風險較高,若醫師技術不精,容易傷害患者的延腦,導致患者術後無法自主呼吸;但若手術成功,則病人術後不但能盡速回歸正常生活,且不易有後遺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