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09年的除夕,鄭國津開心地帶家人回花蓮老家過年,那一年親戚臨時起意,決定午夜12點到天祥以三跪九拜的方式朝聖,雖然當時沒有跟著跪拜,但回程時趟在車上突覺雙手痠麻,坐起來卻又沒事,因當時合併有點小感冒,便認為手部痠麻的症狀應是感冒引起,便無太過在意。
但到了初六,鄭國津雙手痠麻的症狀加劇,回到彰化先至秀傳紀念醫院,選擇骨科就診,當時診斷為神經遭壓迫所致,先透過肌肉鬆弛劑治療,雖然吃藥後得以一夜好眠,但當一停藥,痠麻症狀便會發作,因遲遲找不出病因,七年多來嘗試針灸、推拿、復健等各式療法,卻都無法根治症狀。
直到手部漸漸萎縮、無力,走路平衡感愈來愈差,適逢聽聞友人的兄長曾因頸椎不適,經由時任林口長庚醫院的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隆開刀治療,「術後整個人脫胎換骨,就像沒受過傷似的,」讓鄭國津對自身病情燃起一線希望,雖然尚未謀面,卻認定林志隆醫師可能是此生的救命恩人。
因此,2016年7月鄭國津與太太驅車北上,鄭國津回憶:「當一看到林醫師,和他談話,就知道老天爺終於眷顧我了。」當時林志隆醫師拿一張紙,要求鄭國津用雙手手指夾住,但紙就像滑溜的魚一樣,怎麼抓都抓不住,當下林醫師安排一系列檢查,確診為脊髓腫瘤引起的脊髓空洞症,因適逢同年8月林志隆醫師轉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,故鄭國津跟著來到亞大醫院就診,成為林志隆醫師於亞大醫院執行的第一台脊髓空洞症手術患者。
「我應該是林醫師的眾多患者中,看診效率最高的人吧,」鄭國津笑說,從在長庚檢查、確診,直至跟著林志隆醫師到亞大醫院開刀治療,前後共與醫師談話三次,因為對醫師全然的信任,所以自己毫無懸念,通常是只聽不多問,「反正把自己交給林醫師就對啦!」
憶起術後三天開始練習下床活動時,鄭國津形容就像嬰兒學步、雙人跳探戈一樣,必須雙手環繞太太,一步步轉到目的地;而當太太不在時,就得摸著牆、眼睛看著雙腳,一步步往前移動,「感覺雙腿不是自己的,一秒退化成嬰孩!」當時非常挫折,所幸透過每天努力復健,術後一個多月後,終於重新找回腿部的力量。
「術前只要吃到寒性食物,雙手就會異常痠麻,偏偏花蓮的西瓜特別好吃,就必須放棄熱愛的食物,」鄭國津說,沒想到開刀後再次嘗試吃西瓜、橘子等水果,身體居然沒有不良反應,不再雙手痠麻,令他又驚又喜,不過鄭國津也提醒,寒性的食物盡量不要吃,如西瓜、啤酒等,才不會再次出現手麻的狀況

雖然鄭國津術後手部狀況從兩成恢復至四成,指頭張力仍尚待加強,但至少現在能用手指好好夾住一張紙,不讓紙飄走,「不過若一開始找對科,就不會浪費七年時間,或許雙手能恢復得更好,」現在的鄭國津,還能繼續在工作崗位上努力,做一些電焊相關工作。近年更與友人合租一塊地,開啟「開心農場」的生活。鄭國津說,現在的生活很單純,三不五時到菜園「捻花惹草」,看著蔬菜一天天長大,就有莫名的成就感。
鄭國津也將對田園樂的體悟,實踐在生活中,「我認為我們能做什麼就盡量做,」生活絲毫不假他人之手,依然能夠開車、幫忙家務事,並盡量讓自己放輕鬆,和菜葉一樣快樂地成長茁壯。鄭國津強調,看對科、找對醫師非常重要,出現症狀千萬不要嘗試民俗療法,應該立即赴醫檢查,才不會延誤黃金治療時間。至今鄭國津與林志隆醫師之間的關係,完美呈現「醫生緣,主人福」的真諦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