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坐骨神經痛不是一個病名,而是一種坐骨神經被壓迫之後的症狀,通常發生於腰椎的椎間盤突出,導致壓迫到腰椎的神經所引起的背部及下肢疼痛麻木及無力的現象。主要可分為骨頭壓迫(腰椎椎管狹窄症、骨刺、椎間盤突出、腰椎退化症、骨腫瘤、骨折)和肌肉壓迫(外傷,或是臀肌、大腿肌、小腿肌壓迫,過瘦、短期內體重減輕過多,讓臀部的脂肪與肌肉層太薄、壓迫到神經)。
坐骨神經痛常見症狀包括:
1. 下背痛
2. 覺得腳底麻,導致行動受限
3. 間接性跛行
4. 腰、屁股、腿疼痛,坐下時更明顯
5. 有針刺感、灼熱感,延伸到整條腿,嚴重會導致下肢無力及大小便失禁
坐骨神經痛的好發族群為50 歲以上的民眾,但若是經常搬重物的工人、開長途車的司機,因為常負重或是久坐,可能更早就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狀況。另外,肥胖者、長時間久坐、姿勢不良者和糖尿病患者,也容易有坐骨神經痛的症狀。
當出現坐骨神經痛超過一週,或是因外傷造成的疼痛,就要盡速赴醫檢查,通常只要透過冷熱敷、藥物治療、伸展運動、改變姿勢,都能讓疼痛獲得緩解。
若是疼痛同時伴隨尿失禁、肌肉無力到無法活動的情況,應迅速去門診或急診就醫。可能是因為壓迫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傷,就要盡快做X光、肌電圖以及進一步的核磁共振確定問題所在,來考慮是否需要手術去除神經壓迫的情況,減輕神經損害的後遺症。
至於手術採取哪一種方式,取決於神經壓迫的程度,以及是否有脊椎滑脫的情況。若是只有神經壓迫沒有脊椎滑脫的情況,可以考慮內視鏡或是顯微微創手術。若是伴隨有脊椎滑脫的情況,可能就要考慮做骨釘植入及脊椎固定手術。
現在手術技術的進步及醫療器材的發展,都讓神經脊椎的手術風險性減少很多。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,及配合正確的坐姿及動作,才能遠離疼痛造成的身體困擾,活出健康人生。